中世纪有些在教会任职的神学家,写了不少赞美诗,其中优美的《比尔吉达圣歌》就出于林雪平的主教尼古拉斯.海尔曼尼之手。
圣歌一般都是抒情诗。瑞典中世纪的叙事诗则是各种传说,即有关耶稣、圣母马利亚和圣徒们的故事。这些比较古老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大部分起源于东方国家,在1300年之前被译成瑞典文。与此同时,外国的世俗文学也通过骑士阶层传入瑞典,很多外国骑士传奇被译成瑞典文,其中最有名的是《欧费米娅之歌》。而最有文学价值的是1440年前后托马斯主教创作的《恩厄尔布雷克特之歌》,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恩厄尔布雷克特的业绩,最后用一系列抒情诗节构成一首自由的颂歌。这首诗歌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铿锵有力,而且还因为诗的形式摆脱了拉丁语赞美诗的影响。此外,瑞典中世纪还有一种古老的集体舞,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且有歌曲伴奏。人们通常把这种叙事抒情舞曲称作歌谣。后来人们把口头流传的歌谣记素下来,整理出版。最主要的有埃里克.耶伊尔和阿.奥.阿弗塞利乌斯合编的《瑞典民歌》,阿.阿尔维德松编的《瑞典古代歌曲》。
1541年,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为了便于推行新教,下令将《圣经》译成瑞典文。1526年出版《瑞典歌曲和民谣》,这是最早的瑞典文基督教赞美诗。
新教的传播和道德教育深入到学校后,产生了取材于《圣经》的“学校戏剧”。保存至今的剧本《杜毕叶喜剧》,取材于《旧约全书》中的伪书,通篇充斥各种哲理,没有任何人物描写或戏剧情节。17世纪初,历史学家约翰内斯.梅塞尼耶斯(1579?—1636)写了4部历史剧,由学生们在二月集市上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迪萨》,取材于聪明的少女迪萨的传说。
这个时期中较有才华的诗人是拉尔斯.维瓦利乌斯(1605—1669)。他的郐阿自由,你是最高尚的东西》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怨春寒》是他最著名的诗作,既有民歌的情调,又有赞美诗的特色。他的作品被称作瑞典高雅诗歌的先声。
瑞典强盛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谢恩赫尔姆(1598—1672)。他最初用拉丁文写诗,逐步掌握了古典诗歌的知识和技巧;从17世纪初期开始,他改用瑞典文写诗,把瑞典诗韵建立在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变化的基础上。这是谢恩赫尔姆在瑞典诗歌史上的巨大功绩。他的著名诗篇《海格立斯》(1658)就是用六音步韵写成的。他在逝世前将长、短诗篇汇集出版,题名《是女神诗人现在才教我们用瑞典文写诗和吟唱》,是17世纪瑞典文学的重要作品,因此后人称他为“瑞典诗歌之父”。
17世纪,宗教抒情诗也有所发展,哈奎因.斯佩格尔(1645—1714)写出了创世诗《上帝造物与安息》。在16世纪英国喜剧(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影响下,17世纪瑞典的“学校戏剧”多方面地表现出了世俗艺术的特点。70年代乌尔班.耶尔纳的剧作《露丝蒙达》是瑞典第一部有固定旧情节和力求描写主人公心理发展的古典悲剧。
18世纪瑞典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把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结合起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哲理性抒情诗,同时,一种明快、明朗而短小的牧歌代替了传统的冗长的田园小说。但不少作品也流露出伤感情调。乌洛夫.达林(1708—1763)是瑞典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1732年他创办《瑞典百眼神》杂志,介绍欧洲和各种新思潮。他的作品是瑞典新旧两派文学的分水岭。1753年,努征弗利克特(1718—1763)、克雷伊茨(1731—1785)和于伦博里(1731—1808)成立了瑞典“思想建设社”,出版文学年鉴《我们的赏试》和《文学作品》,倡导启蒙运动,宣传自由思想,并推崇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18世纪60年代的著名诗人是贝尔曼(1740—1795),他的代表作《弗列德曼诗体书信》(1790)和《弗列德曼之歌》,是瑞典文学中抒情性最强的作品。
1786年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建立了瑞典文学院,院士定为18人。第一批院士中有著名作家谢尔格伦(1751—1795)和莱奥波尔德(1756—1829),他们都是传播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的代表。
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反对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的旧浪漫主义,主要代表有图里尔德(1759—1808),他在诗歌《激情》中阐明了他的旧浪漫主义的美学和哲学纲领。在与谢尔格伦和莱奥波尔德的论战中,他发表了《对批评家的批评》,强调一个有作为的诗人无须拘泥于已有的形式和原则,应该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李德奈尔(1757—1793)早年著有悲剧《艾里克十四世》,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破除了“三一律”的陈规。其他作品有歌剧《美狄亚》、《女伯爵斯帕斯塔拉之死》等。
18世纪末,在德国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影响下,瑞典出现了新浪漫主义。第一批新浪漫主义者是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的几个年轻知识分子。19世纪新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曝光同盟”发行杂志《晨星》,因此这一文学团体被称为“晨星派”,又称“新派”。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哥特同盟”,主要研究古代,提倡发扬古代哥特人的自由精神、大丈夫气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著名文学家泰格奈尔(1782—1846)和耶伊尔(1783—1847)是主要成员。“哥特同盟”又称“旧派”。
1810至1820年是瑞典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有5位著名诗人:斯塔格奈利乌斯(1793—1823)、阿特博姆(1790—1855)、瓦林(1779—1839)、泰格奈尔和耶伊尔。阿特博姆的童话剧《极乐岛》(1824—1827)和泰格奈尔于20年代写的爱情故事《弗里蒂奥夫萨迦》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两部巨著。
19世纪20年代,新闻界出现了以《百眼神》报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反对派,反对政治上保守的浪漫主义者。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反对派有了自已强大的喉舌一希尔塔(1801—1872)办的《晚报》。1840年耶伊尔摆脱了保守主义,在国会里对当时提出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问题采取自由主义的立场。这时,阿尔姆克维斯特(1793—1866)到《晚报》任职,发表《这样也可以》。这篇小说有比较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雷德贝里(1828—1895)是19世纪50年代瑞典最富于自由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历史小说(如《波罗的海上的海盗》、《最后一个雅典人》等)都影射当时的一些社会倾向。他的代表作是《森古雅拉》。1860年几位年轻的诗人在乌普萨拉大学建立“未名社”,主要成员有维尔森(1842—1912)和斯诺伊尔斯基(1841—1903)。从1880年开始,维尔森作为瑞典文学院的秘书成了保守派的主要批评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与瑞典的工人运动相结合。1878年的经济危机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这时,斯特林堡发表了长篇小说《红房间》(1879),抨击了腐败的政府官吏、投机商和资产阶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部作品被看作是瑞典文学领域里自然主义风格的发端。他的作品如《瑞典的命运和冒险》、《结婚集》、自传体小说《女仆的儿子》和描写群岛生活的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及要求。1872年他发表了哲理旧性剧本《奥洛夫老师》,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自然主义的剧作《父亲》、《朱丽小姐》等。在《一出梦的戏剧》和《鬼魂奏鸣曲》中,他大胆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新的舞台设计,对于印象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属于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家还有贝奈迪克特松(1850—1888)和列夫列尔—埃德格伦(1849—1892)。“青年瑞典”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耶伊尔斯塔姆(1858—1909)。他早期的作品描写了“阴冷的天气”和“贫穷的人民”,后期的几部作品则主要是以罪犯和自已的童年生活为题材。
1891年左右,拉格洛夫(1858—1940)和弗勒丁(1860—1911)开始发表作品后,瑞典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时期便告结束。这个时期的作家不拘泥于现实素材,而是让想象驰骋在遥远的国度和古老的年代里。象新浪漫主义者一样,他们喜欢把所描写的事件安排在东方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他们后来深入研究瑞典历史,把创作内容上溯到古代和中世纪。海登斯塔姆(1859—1940)是90年代瑞典文学中唯美主义的代表。
1905年瑞典与挪威联盟的解体和1909年的大罢工,促使作家面向社会现实,密切注视瑞典人民的生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思想变化,在这基础上,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的作品。如瑟德尔贝里(1869—1941)、恩斯特勒姆(1869—1940)等人的作品,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已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神秘莫测的人物,而是一定社会环境里的普通人。在想象力的丰富和深入刻划人物方面,首推贝里曼(1883—1931),他的主要作品是《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
瑞典20年代后文学界的中心人物是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1891—1974),他既是抒情诗人,又是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以善与恶的斗争为题材,力求探讨人生的真滞。他在短篇小说《刽子手》(1933)、长篇小说《侏儒》(1944)和《巴拉巴》(1950)等作品中,讽刺和抨击德国法西斯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1940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5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20年代有些工人出身的作家如安德松(1888—1920)和延德尔(1895—1939)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他们广泛细致地观察和:思索他们经历的现实,更大胆地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工人文学的先驱考克(1882—1940)着重描写工业主义给瑞典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他的主要作品有《工人》(1912)、《森林谷地》和《上帝的美好世界》(1916)等。洛—约翰松(1901—)被称为“雇工派”领袖,主要作品有《土地,晚安》(1933)、《雇工》(1936—1937)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文盲》(1951)
1930年前后在抒情诗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五青年”派,他们认为文化方面的奢求是人类获得幸福的障碍。人们后来把他们称为本源派诗人。其中最有才华的是哈里.马丁松(1904—1978),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流浪者》(1931)、游记《漫无目标的旅行》(1932)、《再见,海角》(1933)、自传体小说《荨麻开花》(1935)和英雄史诗《阿尼雅拉号宇亩飞船》(1956)等。30年代还有些作家受劳伦斯的影响,创作了一些表现求生的渴望和性偏见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的文学更为活跃,许多作品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上的沉闷空气和人们的变态心理。一些作家接受了外国文学各种流派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模仿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另有些作品则带有超自然的倾向或神秘主义和厌世哲学的色彩。这个时期瑞典的诗坛尊崇英国诗人艾略特和近代法国诗人所提倡的自由诗的诗风。较有成就的诗人是埃里克.林德格伦(1910—1968),他写了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没有路的人》,被认为现代瑞典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
From:https://www.dbfei.com/Article/ruidianyu/20131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