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属于在国内工作了几年,才来到德国的。在国内的时候,经济条件不错,也算是属于花钱大手大脚的一类人。毕竟国内就是那样一个大环境,像有时应酬一顿饭上千块,在德国都是不可能的事。我刚到德国时,第一次印象深的省钱概念是去买米,当时也不知道有ALDI和REAL的便宜商店,也没有ABCDV这种网页来告诉我们在德国的生活。所以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地就扎进了一间日常生活用品的零售店。现在看来,人刚到德国时,如果不知有便宜店和贵店的区别,可能代价达到上千马克。我那次其它东西记不清了。光一包米就3个多马克,给我印象很深。当时还在想,德国的米这么贵。一周之后,在热心人的指点下,知道那些便宜店,也知道自己冤枉钱的去处。比如那包米,在ALDI(可能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常吃的那种米)才五十九芬尼。价格几乎差了整整五倍,而吃起来的味道呢,恐怕差别只有在心理上的。
从那以后,在国内从不关心日常小事的我。到了德国之后,却也渐渐对柴米油盐这些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精确地在脑中计到了个位数。另外一个现象是在德国,感觉钱是非常地珍贵,因为好东西太多了,几乎每多一个马克,都能有多一个马克的价值。从一样小吃到奢侈一点的电器,无一不让你感到钱的价值所在。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省钱度日的一个原因,同国内比较而言,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注定你到德国之后很长时间内不会有暴富的机会。所以,不同于有商业场上的钱的运转和家庭的资助做后盾。几乎每人手中握的是12000马克来打发所有学生时代。因此,每个月的开销,喝什么样的水,吃什么样的米,甚至用哪个价位的洗头水,都是被固定了下来。一旦你超出了这个界限,除了有固定打工来源的人之外,你就不得不面临生活超支的困扰。
大多数中国学生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另一个省钱的原因绝对是环境的因素。首先在德国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浪费钱的机会,比如国内的大吃大喝,在这里做什么都是AA制。这种风气甚至在中国学生中也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至少我在国内的时候,如果说同一个朋友在一个环境还不错的小餐厅吃饭,一顿饭要100多人民币。我从心里觉得非常便宜。而在这里,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如果说两个人吃饭,花上四五十马克,虽然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在心里你会觉得贵。因为平均到每人是20多马克,这在心里的价值会衡量到一个打折之后,你非常想要的电热水壶的价值。
最后一点原因也是德国疯狂的打折。德国给人的感觉经常是非常诚实的。所以不等同于国内的所谓清仓大甩卖,跳楼出血的广告,德国打折是实实在在的打折(虽然也有很多陷阱存在)。每家商店每周都会推出自己特定的“菜单”,里面告诉你什么样的商品在打着令人心动的折扣,让你不由自主地觉得省下来的钱会得到更大价值的体现。也许每个人还有自己不同的原因,不过我这里想要探讨的是省钱这件事的背后,节俭当然是一个好的美德,但是就同任何一种习惯一样,每个习惯都会对人的行为处事有很深的影响。那么,一种省钱或是过分的节俭,这种习惯对我们在德国及今后的生活的影响是不会不好的。
另一个方面,省钱的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在德国,由于打工方面的限制,留学生中节俭过日已经成为必须的一个本领。每个月的花销来看,同样是学生生活,在德国要比国内多上很多。一个月五六百马克的最低开销是很平常的。但是这里最简单大衣食住行,还有保险,同国内学生比,(我问过几位刚刚过来的国内在读生),同样每月五六百人民币开销的学生质量却有很多不同。比如在国内,如果吃200元,就会在食堂里吃到很好的饭菜,并且几乎每周和同学还有聚餐的机会。当然是国内的AA制了,这次我请,下次你请。有时外出游玩晚了,每个月总要有那么几次机会打车回来。对国内的学生而言,住宿是不计入开销的(每学期初就由家长付了),那么其他的开销就是自己的上网费,通讯费,买衣服,买书(包括课内及休闲小说等等)。而到了德国之后,让所有的生活费(12000马克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要中国学生计算好每月的开销来度日的。你就会发现国内原本已经不算奢侈的学生生活跟德国相比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定期地外出聚餐,能免则免,打车,买额外的衣物也是距离很遥远的一件事,连买书在德国都显得那么昂贵。因此,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留给所有中国学生的就是共同的生活,生活中来自金钱方面的压力,节俭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必需。
当这种必需成为习惯之后,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没有呢?我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接待一些国内到德国的中国学生和在别处的不一样。当着我的面,如何不一样却不肯说出口。但是我能够感觉到,从我自身的感触中,似乎能觉得在德国的中国学生中似乎少了青年人的豪气和乐观的幽默。了解到在德国,金钱的价值也就是俗语钱在德国特别好使,也是给这种省钱的习惯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而习惯的力量,有时会超出人的想象。比如说我自己,我自认为在国内时是一个与小气毫不沾边的人,而前些时的一些经历却不得不让我反思“是不是人变了?”。例如一个国内来的朋友,出去一起吃饭,虽然说,在的德国一起吃饭是AA制,不过对于刚到德国来的好友,还是按照在国内的习惯,抢着去付帐。我也在假装客气了几句,最后还是由那位朋友结帐。由于是我在接待他,谁付帐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只是事后我突然想到,如果在国内我可能根本不会给他抢的机会。在吃完饭之前,就会悄悄地把帐结了。也许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顿饭后会为省掉了几十马克而感到窃喜。
所以,我想每个人在这种省钱的习惯影响下,会有些改变的。我也知道很多朋友都会想,有钱了,当然谁都会大方了,没钱不想省也得省。不过,我要说的是,一定要在你必须要省钱的时候。你最好在心里也保持一种清醒,有钱人不一定很大方,而相反,很多没钱人身上会有一种豪气,也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小气。小气和没钱完全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当一个人过分的省钱,或把省钱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和最高理想时,那么也许有一天这就真的成了他的最高理想了。比如我亲眼见过一位同学为了省钱而做的举动。如果在这里写出来,只能用让人瞧不起来形容,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所以,如果我这篇文章能够带来这样一点很小的提示,我就很心满意足了:在你必须要省钱时,你必须要清醒地知道哪些钱该省哪些不该省。由此让我想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底是应该先学会花钱还是先学会挣钱?或者说人只有先学会花钱然后再挣钱这句话,是不是有它的道理。
From:https://www.dbfei.com/Article/deyu/201311/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