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最早的戏剧活动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圣经故事演出,多由教会神职人员或神学院学生在礼拜仪式中进行。最初演出的圣经故事,多用拉丁语。12世纪后出现用丹麦语演出的宗教神秘剧或道德剧。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是描写使徒事迹的《多罗西亚喜剧》(1531)。
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戏剧逐渐取代宗教戏剧,形式有闹剧、音乐剧、喜剧等,主要演出场地也由教堂移入宫廷。世俗戏剧广泛吸收丹麦民间歌舞的因素,发展出一种称为“歌唱剧”的独特戏剧形式,在巴罗克文艺时期盛极一时,成为丹麦戏剧的传统之一。“歌唱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劳伦伯格(1590—1658)及其《阿里翁》(1599)喜剧多反映新兴市民阶级生活,代表剧作家是兰克(1539—1607)他的作品有据普劳图斯《一罐金子》改编的《吝啬鬼》(1599)和《参孙之狱》(1599)等。
18世纪初,丹麦戏剧兴盛起来,剧作家斯基尔(1650—1694)仿莫里哀写了一批喜剧。但真正对丹麦戏剧作出贡献的是具有“丹麦莫里哀”之称的L.霍尔堡。他广泛吸收阿里斯托芬、普劳图斯、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莫里哀的喜剧手法,创作了一批以丹麦生活为背景的喜剧。代表作有《山上的耶拍》(1722)和《政治工匠》(1723)等。
18世纪中叶,丹麦戏剧一度衰落,1775年尼托夫剧院的建立标志丹麦剧场艺术的新发展。尼托夫剧院(现名“丹麦皇家剧院”)上演了布鲁恩(1745—1816)的《扎里尼》(1772)该剧被认为是丹麦第一部标准悲剧。18世纪后期出现的最重要剧作家是埃瓦尔德(1743 —1781),他受P.高乃依和W.莎士比亚的影响,创作了以丹麦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悲剧《巴尔德之死》(1773)和具有强烈浪漫色彩的《渔夫》(1779),为19世纪初丹麦浪漫主义戏剧运动打下了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剧作家提出“更新民族喜剧”口号,把剧作内容从反映市民生活转为描绘丹麦的自然、历史和乡土风情。这时产生的一批喜剧作家,以海贝格(1791 —1860)为代表,作品有《四月的愚人们》(1826)等。 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A.G.欧伦斯泰厄受J.C.F.席勒和J.W.VON. 歌德的影响,侧重写丹麦历史事件,歌颂丹麦民族英雄,有《阿拉丁》(1805)和《圣奥拉夫》(1836)等作品。
丹麦浪漫主义戏剧有明显复古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著名文艺理论家G.布兰代斯(1842—1927)提倡文艺批评社会、于预现实。他的理论通过易卜生和J.A.斯特林堡的剧作影响了20世纪初丹麦戏剧。H.伯格斯特拉妈(1868 —1914)仿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出《林格加德公司》(1905)和《夫人茶点》(1910)。纳坦森(1868— 1944)写了讨论丹麦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的《四壁之内》(1912)Z.伯尔伯格(1898—1947)在斯特林堡表现主义剧作影响下,强调对个人心理的研宄,代表作有《没有一人》(1920)等。这一时期的剧作家还有G.威德(1858 —1914)和H.德拉克曼(1846—1908)他们强调戏剧的娱乐作用,致力于形式上的实验。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戏剧出现两大倾向,一是主张继承进步传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纪30—40年代的O.P.L.费言尔(1904—1956),著有《孩子》1936)、《替罪羊》(1938)和《月中人》(1951)等。第二种倾向是一些作家既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又充满失望和颓废情绪,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们的作品多具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特色,经常在舞台上表现梦境、幻觉和潜意识。代表作家有蒙克(1898—1944)、阿贝尔(1901—1961)和索亚(1896— )。蒙克著有《理想主义者》 (1928)、《单词》(1932)和《罪犯和圣贤》(1933);阿贝尔著有《失去的旋律》(1935)和《夏娃为关心孩子的时代服务》(1936);索亚著有《我是谁?》(1932)、《尼尔捡爵士拿掉了遮羞布》(1934)和《我的高帽》(1939),索亚在20世纪50年代还创作了一批所谓“新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以反战为主题,如《狮子穿上紧身衣》(1950)等。
20世纪50年代,有些剧作家为寻找新的社会道德基础,重新提倡“人本主义”,如布朗纳尔(1903—1966)写的《同胞们》(1952)强调人类的互相关心。还有一些剧作如梅斯林格(1917— )的《明日》(1950),表现了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失望。
20世纪60年代,奥尔森(1923— )继承30年代左倾戏剧传统,著有《少年之恋》(1962)、《俱乐部宴会》(1966)、《娜拉走后去哪儿》(1968)和《谄媚者》(1969)等。另一位重要的左派剧作家是L.彼得森(1934— ),著有《女人就是惩罚》(1965)等。流行于30—40年代的“时事讽刺剧”这时更加成熟活跃,尤其盛行于大学校园,主要剧作家有K.里夫博约格(1931— )等。和左派戏剧形成对照的是反映资产阶级个人危机的荒诞剧,主要作家是L.潘杜罗(1923—1977),著有《提箱》(1962)和《地下室的吃人者》(1962)。后来又有J.埃恩伯(1932— )和A.麦德森(1939— )。前者著有《丢失的侏儒》(1962),后者著有《生活片断及其他》(1967)等。
20世纪60年代丹麦戏剧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电视剧的兴起,它对传统和实验性的舞台剧有强烈冲击。重要的电视剧作家有罗纳尔德(1928— ),著有《为一人 拳击》(1964)、《进一步通知才到达》(1967)和《我要拿回我的一切》(1971)等。彼得森是丹麦广播剧的重要作家,作品有《肯定生活》(1969)和《来吧,吉普赛人》(1971)等。
From:https://www.dbfei.com/Article/danmaiyu/201311/349.html